黄杆菌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头条美批准首个CRISPR新冠检测, [复制链接]

1#

《柳叶刀》:三联用药方案在2期试验中表现良好

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团队5月8日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称,干扰素β-1b、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他维林三联用药方案在2期实验中表现较好。和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比,使用三联用药方案进行早期干预是安全的,并且能够缩短轻、中症患者排*时间(平均7天vs.12天)。研究发现:“和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比,早期使用三联用药方案同样安全且疗效更好,可缓解COVID-19轻、中症患者的症状,缩短排*和住院时间。”该研究未纳入重症患者,研究作者们强调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3期临床实验,以评估该三联用药方案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美国批准首个基于CRISPR的新冠病*检测试剂盒

5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款基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新冠病*检测试剂盒的紧急使用许可,这也是FDA授权的首款该类型试剂盒。该试剂盒由麻省理工学院华人科学家张锋与人合作创办的SherlockBioscience公司研发。FDA允许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在经认证可提供临床测试结果的实验室中用它快速地检测病*。

瑞德西韦获日本特殊批准,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5月8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宣布,日本厚生劳动已经通过特殊批准途径(exceptionalapprovalpathway)批准其抗病*药物Veklury(remdesivir,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5月1日,美国FDA刚刚宣布授予瑞德西韦紧急使用授权(EUA),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已经启动对瑞德西韦的滚动审评。瑞德西韦尚未在日本以外获得许可或批准,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将继续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吉利德将继续与全球监管当局合作,以确保瑞德西韦的可及性。

清华领衔研究:新冠康复者的抗体反应不尽相同,提示潜在疫苗靶点

近日发表在《免疫》、由清华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一项研究表明,康复患者体内普遍会产生新冠病*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但不同患者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有所差别。新冠病*的S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普遍能够同时诱导抗体和T细胞反应,研究人员认为“S-RBD是新冠疫苗有潜力的一个靶点。”研究人员还发现,康复者体内的IgG抗体亚型并不完全一致。

现有疫苗可能失效!新研究发现新*株成主流,可导致二次感染

近日,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杜克大学以及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带来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新冠病*(SARS-CoV-2)*株,并且该*株似乎比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初期传播的*株更具传染性。该报告发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这种新*株不仅传播速度比此前发现的*株更快,而且还可能导致二次感染。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该*株具有更强传染性的原因。

法国:一类纳米颗粒或可治新冠肺炎

最近,隶属于巴黎-萨克雷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盖伦研究所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治疗多种严重炎症的有效纳米颗粒。这些炎症出现在多种病理中,尤其是由于新冠肺炎引起的感染。此项成果于近日在《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对动物模型中*性休克进行的体内研究表明,通过利用急性炎症部位的内皮屏障功能障碍,这些多药纳米颗粒可以有针对性地传送治疗药物,从而显著提高生存几率。

瑞士团队用酵母快速“重建”新冠病*基因组

据《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合成生物学研究,瑞士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以快速重建新冠病*的方法。重建病*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诊疗方法和疫苗,同时,拥有合成能力也被认为是未来防治相关疫情的重要一环。研究团队使用年1月初公布的新冠病*基因组序列作为模板,将其分成12个重叠的片段,并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订购了14个重建冠状病*DNA的短序列,目的是重组这些片段,并重建出新冠病*基因组序列。

上海药物所开发抗新冠肺炎药物靶标预测及虚拟筛选网络应用平台

近日,《药学学报》英文刊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发的基于互联网的抗新冠肺炎(COVID-19)药物靶标预测及虚拟筛选平台(D3Targets--nCoV)的介绍文章。该平台既可以为活性化合物预测潜在的作用靶标,也可开展基于多靶标多位点的药物虚拟筛选,有望推动抗COVID-19药物的快速研发。

美国纽约州3名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炎症综合征或与新冠病*有关

美国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10日说,纽约州已有至少85名儿童患上一种不明原因炎症综合征,其中3名儿童死亡。科莫说,症状类似川崎病和中*性休克综合征。卫生官员正在调查这种炎症综合征是否由新冠病*引发。川崎病是一种目前尚不明原因的疾病,会引起血管发炎等,严重时导致心脏损伤,此病主要影响儿童。中*性休克综合征是由特定细菌产生的*素所引起的疾病,可能危及生命。

华大基因新冠病*检测产品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

5月11日,华大基因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BGIEuropeA/S(以下简称“欧洲医学”)的新型冠状病*核酸检测产品于近日被列入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应急使用清单(EUL)。包括华大基因在内,已有5家国内外企业的新冠病*检测产品被列入EUL。

男性血液中ACE2浓度比女性高或解释更易感染新冠病*

一项针对数千名患者的大型研究表明,男性血液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浓度高于女性。由于ACE2能够使新冠病*感染健康细胞,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COVID-19。该研究于5月10日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还发现,服用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药物的心力衰竭患者,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其血液中的ACE2浓度较高。

新冠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同时逃避免疫反应新研究解开它“狡猾”的秘密

导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奇怪的是,在许多病人中,它会引起较差的免疫反应,从而延长疾病的时间。这帮助了病*的广泛传播,加剧了全球大流行。5月6日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兽医学院兽医与生物医学科学系AshleyAuerbach、FangLi、JianShang等研究人员等发现了一种生物化学机制,这种机制或许可以解释新冠病*如何在有效感染人类的同时逃避免疫反应。

日本花王公司开发出识别和中和新冠病*的抗体,成本低易批量生产

一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识别和中和新冠病*的抗体,这可能是在更好地检测和治疗这种致命疾病的竞赛中向前迈出一大步。5月7日,由日本花王公司和日本埼玉大学联合创办的小分子工程公司(EpsilonMolecularEngineering,EME)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功地从多亿个候选分子中分离出了小分子。这种抗体有望在病*诊断和测试中得到应用。VHH为小型抗体,能够低价大量生产。对热等的稳定性也很高,易于运输和保存。与通常的抗体相比,它结构更为简单,还适合改良。

严重缺乏维生素D患者死于COVID-19的可能性是正常人两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水平高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存活下来。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严重缺乏维生素D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两倍。由美国西北大学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表示,观察性证据仍处于初步阶段,并警告不要随意补充维生素D。这一发现支持了另一项研究,该研究也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可能会增加个体感染新冠病*死亡的可能性,并有助于患者在感染新冠病*后恢复健康。

新模型:美国有症状新冠肺炎死亡率为1.3%

根据华盛顿大学一位研究人员的计算,有症状的COVID-19病例的感染死亡率为1.3%,是季节性流感的十倍以上。这篇文章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卫生事务》杂志的头版文章上。根据研究人员阿尼尔班·巴苏(AnirbanBasu)的说法,1.3%的死亡率是基于美国各地的累计死亡人数和已发现病例,但不包括未发现的病例,即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但症状很少或没有症状。

量子雷达首次在室温条件下成功检测物体

量子雷达使用纠缠的“信号”光子和“闲置”光子,可以提高在嘈杂环境中对低反射率物体的检测效率,在低信号功率下优势尤为明显。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首次验证了该技术在室温环境的应用,科学家在略高于绝对零度的环境中产生量子纠缠,并成功检测到低反射率的室温物体。该技术通过测量发送到检测对象的信号光子被反射时,信号光子与闲置光子之间保留的相关性,对目标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相同条件下,该技术的性能优于经典的噪声雷达。

散裂中子源用户实验成果首次在《科学》发表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可用于研究中子特性、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据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介绍,近日,CSNS用户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明欣团队,在《科学》上在线发表其在高强高韧变形分配钢(DP钢)研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团队使用CSNS首期的三台谱仪之一——通用粉末衍射仪(GPPD),获得低成本DP钢的多项重要微观参数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提高强度会降低材料断裂韧性的认识。这也是CSNS首个在《科学》上发表的用户实验成果。

Science里程碑!人造“叶绿体”实现人工光合作用

近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J.Erb和法国波尔多大学的Jean-ChristopheBaret(共同通讯作者)等利用微流体体系模拟植物的叶绿体,即利用菠菜的类囊体薄膜实现光反应,并驱动合成酶循环过程,在细胞尺寸的油包水液滴中实现了CO2固定和光合成反应。该研究发表在《科学》上。

《科学》子刊发现可以拨动生物钟的奇妙分子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张二荃博士和齐湘兵博士合作领衔的研究团队,带来了一项新研究,从近万种试验药物中筛选出一种化合物,可以调节生物钟。在小鼠实验中,让动物倒时差所需的天数缩短了一半。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旗下侧重临床转化研究的子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基于细胞实验,对临床和临床前试验药物、纯化的天然产物以及合成的化合物等上万种分子进行了筛选。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发现,虫草素(cordycepin)或许可以调节生物钟基因。

敲除一个基因,抑制免疫排斥

接受器官移植后,患者可能会终生受到慢性排斥的影响。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小鼠的器官移植模型发现,先天免疫细胞一旦暴露在外源器官或组织中,就会形成记忆,并持续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先天免疫细胞上的配成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PIR-A)发挥重要作用。当抑制和敲除转基因小鼠体内的PIR-A基因时,其体内的慢性免疫反应会被抑制,移植器官能存活更长的时间。

巨型病*感染细胞的特殊机制

巨型病*结构复杂、大小超过纳米,有些甚至存活3万年仍有感染能力。在一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显微镜成像技术,开发一种研究巨型病*的模型,并此发现了4种巨型病*(衣壳为20面体)释放DNA的过程以及感染细胞所需的关键蛋白。研究发现,这些病*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缓慢释放基因组;低pH值、高温和高盐会诱导病*基因组的释放,但病*进入的感染阶段并不相同。

《自然》子刊:若无法达到减排目标,2年海平面或将上升超过一米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如果未能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到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能会超过1米,到2年将超过5米。相关论文于5月8日在《自然》旗下期刊《npj-气候与大气科学》发表。研究团队指出,格陵兰岛和南极冰盖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这两个地区的冰盖是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重要指标,而卫星观测发现这些冰盖正在加速融化。但是,如果成功减少排放量,则可以限制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和影响。

人类污染正在改变地下环境

西西里岛上的MonteConca洞穴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泉池系统,这个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地下空间曾被认为是少数没有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地方。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发表的研究指出,MonteConca洞穴中的微生物群落也显示出被人类污染的迹象。流经洞穴系统的水会引起洞穴微生物群落在旱季和雨季间的变化。旱季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硫氧化细菌组成,这些细菌能够利用洞穴中的氧气和泉水中的硫化氢。大雨过后,硫氧化细菌被人类污染物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或赖氨酸杆菌所替代。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证明了地表径流对特有洞穴群落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拥有卵石形牙齿的鱼龙

鱼龙是一类出现时间比恐龙略早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其中柔腕短吻龙(Cartorhynchuslenticarpus)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早期,体型最小、出现时间最早的原始鱼龙。在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柔腕短吻龙头骨化石的CT扫描发现,其牙齿呈少见的卵石形,分布于颌骨后部,可能用于压碎蜗牛和贝类等贝壳动物。后续的研究发现,其他一些早期鱼龙也具有这种特殊的牙齿,可能是它们独立演化的产物。这项研究有利于理解鱼龙的演化方式和生活习性。

脂质代谢改变会导致智力障碍

瑞士苏黎世大学SebastianJessberger研究小组发现,FASN依赖性脂质代谢将神经源性干细胞/祖细胞(NSPC)活动与学习和记忆障碍联系起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研究人员探究了小鼠和表达突变脂肪酸合酶(FASN;RW)的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中脂质代谢和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FASN是最近在具有智力障碍的人类中发现的啮齿动物NSPC活性的代谢调节剂。来自成年小鼠模型和人脑发育体外模型的数据表明,脂质代谢改变会导致智力障碍。

细胞*性T细胞居然能释放“小炸弹”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M.L.Dustin及其团队发现由细胞*性T细胞(CTL)释放的自主杀伤性超分子攻击颗粒。相关论文于年5月7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细胞*性T淋巴细胞(CTL)能够杀死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研究人员检测到了细胞*性多蛋白复合物从CTL转移到靶细胞,并把这些复合物命名为超分子攻击颗粒(SMAP)。SMAP从CTL中迅速释放出来,并具有自发的细胞*性。研究人员认为,SMAP是自主的细胞外杀伤颗粒,可根据外壳成分的特异性来传递细胞*性货物。

科学家绘制出下丘脑发育的分子图谱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TiborHarkany研究团队绘制了下丘脑发育的分子图谱。该项研究成果于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研究人员结合外胚层来源的个小鼠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基因调控网络(GRN)筛选以及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疾病表型和遗传谱系重建,来揭示了9个胶质细胞和33个神经亚型是由不同GRN控制下的中期妊娠产生。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出乎意料的趋化性增殖和引导信号,通常与下丘脑的背侧(皮质)模式有关。特别是,SLIT-ROBO信号的缺失会损害脑室周围多巴胺神经元的产生和定位。

使用再消*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不会增加感染率

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PaulKhairy团队取得新进展。他们分析了植入再消*起搏器和除颤器相关的感染。该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服务不足的国家/地区接受再消*和再利用的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中,2年内感染或设备相关死亡率为2.0%,与在加拿大使用新设备的匹配对照组患者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

中国科学家在热液体系中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

近日,《科学通报》发表的封面文章《热液体系中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阎*和孙卫东课题组合作,首次在热液系统观测到自然状态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喷发。此次观测到的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气和有机组分,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机质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

减肥新途径?“胖友们”肠道菌结构或不同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微生物学横断分析,欧洲科学家团队发现,在肥胖症患者中,一种可能功能失调的肠道菌群结构——拟杆菌2型(Bact2)更为常见。这项观察性研究同时还发现,Bact2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症患者中盛行率较低。科学家将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而确定他汀类药物对于肥胖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科学》子刊:中科大团队研发出高性能CNFP材料有望在多个领域取代塑料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的俞树宏院士领导的团队研发出一种稳健可行的策略,可将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加工成具有低密度、出色的强度和韧性以及出色的热尺寸稳定性的高性能块状结构材料。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科学》子刊ScienceAdvances上。该团队报告了一种高性能、可持续的环保结构材料,称为纤维素纳米纤维板(CNFP),可能在许多领域替代塑料,是钢的4倍,比传统的塑料和铝合金还要高。

科研人员“节衣缩食”将成常态,多家高校压减科研与教学预算

官方披露,财*部、教育部根据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过紧日子”的会议精神,对部属高校中央财*预算进行了两次压减。5月7日,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